《專家論壇》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,是人品
從缺人才到缺人品
在台灣經濟逐漸起飛,人才依然外流的1970年代,政府首長常常公開宣稱:「台灣缺資源、缺技術、缺資金、缺市場;最缺的還是人才。」
時序進入2003年中,此刻的現狀是:「台灣最缺的不再是人才,而是『人品』」。「人品」變成了台灣社會最希罕的資源,這真是社會進步中的弔詭。
沒有人,不能做事;沒有人才,不能做大事;沒有人品,不論做小事大事,都會壞事。「你做事,我放心」的前提是這個人要有人品。回顧二位蔣總統時代的財經人才及他們的人品,就能體會為什麼此刻台灣經濟陷入困境!
這幾年在全球化衝擊下,太多的「供給」超過了「需要」,不僅帶來了人類60年來罕見的通貨緊縮,也帶來了因「太多」而產生的「太濫」。
李光耀的要求
今天的台灣人民正痛苦地生活在「太濫」之中。例如政壇上不斷出現氾濫的政治秀與爭論性的議題;銀行體系中出現氾濫的呆帳與利益輸送,國家預算中出現氾濫的支出與赤字。從企業界來看,面對的則是太多的政策轉變,太弔詭的兩岸關係,太多口惠而實不至的政策宣示,太多臨時性的不顧後遺症的政策買票…這一切所帶來的不確定感,才是台灣吸引投資的最大障礙。
這些公領域中「太濫」的例子,都來自握有政治權力的人的精心設計。這些決策人士及其左右都很幹練,都精於算計,都能言善道,都有對群眾的吸引力。換句話說,他們都是時下所謂的「人才」。
新加坡的前總理李光耀對人才有嚴格的要求。他指出:除了教育程度、分析能力、實事求是、想像力、領導力、衝勁,「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品德與動機,因為愈是聰明的人,對社會造成的損害可能愈大。」(參閱「李光耀治國之鑰」一書第四章)。
如果以「品德」與動機來評斷台灣當前政治人物(包括民意代表),能夠得到社會大眾高度評價的為數不會很多。
人品的標準
儘管台灣社會一直在力爭上游,但到處仍是缺少「品」的例子。消費者缺少「品味」,家庭生活缺少「品質」,政商人物缺少「品格」。
「人品」是指:做事有原則;做人有誠信;態度上不爭、不貪,不獻媚;品德上有格、有節、有分寸。擁有這些「人品」的人,我們也可以尊稱他們為「君子」。當「人品」喪失時,「人才」就淪於「小人」,小人一旦當道,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就從此開始。
遠在1932年,胡適之就指出:「領袖人物,必須要有足以引起多數人信仰的人格。」在公部門中,執行力渙散與公信力薄弱,正反映出人格及人品上的欠缺。
在眾多的供給過剩之中,台灣社會每年舉辦的獎項也氾濫。政治人物穿梭於各種頒獎典禮不以為苦,因為這會增加能見度與曝光率。可惜,我們最需要的一個獎項還沒有出現--「人品獎」。
設立人品獎
在我的構思中,組織一個超然的、公正的民間團體,先從評估政治人物開始(包括政黨領袖、中央部會首長、民意代表、縣市長),然後擴及大企業中的董事長與總經理。
評估「人品」的指標可以包括:政策見解的一致性、個人及家庭財產的透明度、每年實際納稅金額與繳納比例、公益事業的捐獻或參與、有無犯法或被起訴的紀錄、黨籍的改變、競選經費的來源等等。
這個評選結果-儘管會有它的爭議性-會對當事人的「無所不為」有所警惕,對選民的投票會有所助益。這個獎的評選標準要嚴格而挑剔。獲得「國家人品獎」榮譽的政治人物,至少增加了我們對公眾人物的信心。只有挑剔的選民,才會識人與識貨。識人是包括候選人的才幹與人品;識貨是包括個人識見與政黨政見。
1950年初去世的經濟大師熊彼德,在臨終前曾對彼得.杜拉克的父親講過這樣寓意深遠的話:「人們若只曉得我寫了幾部著作及發現了一些理論,我認為是不夠的;如果沒能改變人民的生活,你就不能說你已改變了世界。」
政黨已經輪替三年,選民會問當今的領導階層:你們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嗎?這個改變是使人民的生活變好了?還是變壞了?
(作者高希均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,刊載於2003/07/09 經濟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