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倫理
科技倫理意指使用電腦之規範, 如同從事救人工作的醫生有醫學倫理, 其實與人類有生活倫理一樣都有基本的規範。 因為電腦已成為現代人類所必備之工具,
無論生活、工作、教育、娛樂、工商業皆與電腦息息相關, 電腦對人類社會之影響層面既廣且深, 很多傳統的觀念在現代開放社會中已日漸式微, 如毫無忌憚的應用在科技社會中,
將造成人類未蒙電腦之利, 反而先受其害之苦。例如電腦病毒、網路犯罪、侵犯智慧財產權和隱私權的不受尊重等行為層出不窮, 就是目前使用電腦最大的隱憂。因此, 不但對於電腦使用者需要加以規範,
而且對於現代人類更有必要加強倫理教育, 以防患未然。
倫理(Ethics)對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人而言,
是相當深奧的文化包袱, 其實以西方見解來說明是非常簡單的, 既然電腦源自西方, 我們就以西方的見解來定義倫理一詞。基本上, 倫理講求有益你我, 也造福大眾;科技的使用會因多方面的影響他人,
所以要能充分享受科技所帶來的正面效益, 則有賴你我發揮良知良能來消弭負面衝擊。
科技萬能, 人類更是無所不能,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衝擊,
遠超過人們的想像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科技倫理之重要性; 傳統的道德觀念認為偷書、偷車、偷錢是犯法的竊盜行為, 但借一本書去影印, 拿一套軟體去拷貝, 然後原璧歸趙並說聲謝謝,
您一定會認為理所當然, 無關緊要的小事, 但這是大錯特錯的侵權行為, 您也許會認為小題大作, 可是事實就是如此, 因為這種盜印行為, 已嚴重違反著作權法甚至是智慧財產權法,
不但要處以刑法且不得易科罰金。
另外, 還有很多案例仍是無法以現行法律來論處的,
為了防範員工在上班時間混水摸魚, 很多企業主管安裝了可以監視員工上網, 以及將他們上網網站分類的軟體。不過許多員工與強調隱私權的團體, 認為主管所作所為已嚴重超過尺度,
他們認為可以監看員工是否摸魚, 但無權過問他們上了那些網站, 因網站屬性涉及個人極為脆弱與隱私的一面, 包括是否感染愛滋病毒、是否有財務困難、是否是亂倫的受害者等。
問題是企業主管也反駁說:員工領我的薪水, 老闆當然可以要求員工遵守規定。也就是說, 企業網路化之後, 員工的法律權利也蕩然無存了。
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, 趨勢大師奈思比(John
Naisbitt)呼籲世人不要忽視高科技帶來的副作用, 他最擔憂的是基因工程將改變物種生態變化, 而這些發展是無法控制的。今天人類可以複製羊, 明天也可以創造人工猴,
有一天可能在路上會碰到與您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兄弟或姐妹, 那不就天下大亂了嗎?也就是基因工程可以解決許多疑難雜症, 消除人類的病痛, 但是科學家一旦失去理智, 未來的發展是難以預料的,
這就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。因此, 在人類還無法克服這些疑慮之前, 就從道德勸說或宗教戒律來規範, 否則就訴諸法律制裁那些逾越規章的人, 以免禍患擴大。
然而, 令人憂心的是臺灣的立法速度,
往往遠不及科技發展, 從大眾對於國民卡安全機制存有疑慮,因此具有個人密碼與健保卡功能合一的智慧型IC卡,目前已暫緩實施可見一斑;大家印象最深刻的,當推早期盜拷大哥大氾濫成災,中華電信公司面對王八機一發不可收拾卻一籌莫展的慘痛經驗。因此,現代社會更有必要共同建立規範,
先從人性面來教育大家, 發揮善良的公益精神, 成熟審慎的使用科技造福人群, 才是根本之道, 而訂定罰則或立法限制, 則是緩不濟急, 也是不得已的消極作法。